【名称】茂林远岫图轴
【类别】中国古画
【年代】北宋
【作者】李成
【现状】现藏于辽宁省博物馆
【尺寸】45.4cmx141.8cm
【材质】绢本 设色
北宋 李成 茂林远岫图轴
展阅北宋画家李成的《茂林远岫图》轴,它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场面开阔、气势恢弘。远处的山峰顶天立地,给人以庄严、豪迈之感。近景处,小桥流水、泊岸轻舟,以及来来往往的行人车马,给人一种轻柔舒缓的感觉。它们与雄浑、巍峨的远山搭配协调、刚柔相济。楼台寺塔、流泉飞瀑点缀于溪畔崖间;丛林苍翠,连绵不断,让人观后顿觉心情舒畅。《茂林远岫图》用笔劲健平和,线条纤细而不孱弱,骨力内蕴,如绵里裹针。岩石先用瘦劲的线条勾勒,再以清晰、细劲的小线条慢慢皴写,层层叠加。作品用墨谨慎小心。尤其淡墨,更是细腻持重、清逸传神。作品设色不多。即使设色的地方,也是清新、醇厚,有一种雍容典雅的韵味,没有丝毫的火气与造作。北宋画家王诜曾将李成的画与范宽的画做过比较,说李成的画“墨润而笔净,烟岚轻动,如对面千里,秀气可掬”。的确,与范宽的画相比,李成的画更为文气,这与李成具有广博、丰厚的学识大有关系。李成的画有较浓的书卷气,这一点在传为李成的《茂林远岫图》中也体现得很明显。
北宋 李成 茂林远岫图轴 局部
以平远法构图来表现清旷、幽远的画境是李成山水画的一大特色。他之所以多用平远法构图,一是因为平远法适合表现山东平原的烟林远丘,容易营造一种一望无际、层层推进的视觉效果,让人感觉阔远(如果用高远法或深远法来表现,就会显得局促、窄小);二是与李成的经历有关。虽然他在世时,李唐王朝已灭亡十几年了,但作为皇族后裔的他,并不甘心就此埋没,还想东山再起。可因家道中落、仕途不顺、兵灾人祸等种种原因,他走仕途的理想最终未能实现。在多次遭到挫折的情况下,他将自己的人生目标转移到绘画上,以求得内心的平静。这一追求体现在画面上,就是意境冲淡、平和,并带有萧疏之气。平远的构图,使画家能深入地描绘对象,思维不自觉地延伸,从而达到内心的宁静。宋代郭若虚《图画见闻志》评价李成的作品“气象萧疏,烟林清旷”,甚是贴切。
作者简介:
李成(919~967)五代及北宋画家。字咸熙。原籍长安(今陕西西安),先世系唐宗室,祖父李鼎于五代时避乱迁家营丘(今山东昌乐),故又称李成为李营丘。他博学多才,胸有大志,但不得施展,遂放意诗酒书画,后醉死陈州(今河南淮阳)客舍。擅山水,师承荆浩、关仝,并加以发展,多画郊野平远旷阔之景。多作平远寒林,画法简练,笔势锋利,好用淡墨,有“惜墨如金”之称;画山石好像卷动的云,后人称这种表现技法为“卷云皴”。米芾形容李成的画“淡墨如梦雾中,石如云动”,这种“石如云动”的形象成为以后画家用李成笔法作画的重要风格标记。他和范宽与另一位山水画家关仝一起被称为“三家鼎峙”、“百代标程”的大师。学他画法的较多。画迹在北宋时已经很少,米芾甚至提出了“无李论”之说。作品成功地表现了烟霭霏雾和风雨明晦的气候变化中自然山水之灵秀,具有气象萧疏,烟林清旷,毫锋颖脱,墨法精微的特点。今有《读碑窠石图》(图中人物为王晓所画)、《寒林平野图》、《晴峦萧寺图》、《茂林远岫图》等传世。李成对北宋的山水画发展具有极大影响,师承者众多,有许道宁、李宗成、翟院深、郭熙、王诜、燕文贵等。